近日,位于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的新星小学,迎来了属于他们学校的“丰收节”。孩子们身着节日的盛装,用歌舞庆祝丰收,用劳动成果检验劳动技能。当天,学生们为家长老师呈现了他们的丰收成果。学校还邀请部分关心支持学校的爱心人士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山区教育近年的变化。
初冬时节的新星小学劳技教育基地,温室里生菜绿意盎然,成熟的南瓜挂在架子上引人注目,储存室里晾着的玉米颗粒饱满……
“玉米是我们在二月份种的,种玉米时要覆盖一层薄膜,等玉米长出芽了,要挑一个洞让它长出来。玉米长得很快,七月份就可以吃新鲜的玉米,这些是九月收的……”新星小学的学生马学英自信地向记者介绍着玉米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
年纪稍小点的沙玛语惠指着架子上的南瓜说道:“这些南瓜是已经毕业了的哥哥姐姐们种下的,现在成熟了,我们准备把它们摘下来煮着吃。”
说起新星小学丰富多彩的劳动课,还得从校长吴兴珍说起。新星小学是一所多民族学生就读的山区学校,学校所在地曾是深度贫困地区,交通、饮水等基本保障十分困难,特别进入冬季,师生的蔬菜十分稀缺,鉴于这些情形,吴兴珍开始尝试在室内种植蔬菜,并取得了成功。2017年开始,吴兴珍带领师生扩大规模,除了种植应季蔬菜,还外出学习了温室、无土栽培等技术,种植出新鲜的蔬菜供应师生的餐桌。“教育其实也是很讲求艺术的,老师怎么去教,学生才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吴兴珍看来:“劳动要靠双手,双手能够创造幸福,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动手、不动脑,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是有缺陷的,所以我们要把劳动教育做起来,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在劳动教育当中,新星小学还融汇了美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让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后择出长势不好的蔬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高年级的同学则按要求的行距进行种植,对排列、组合等知识有了直观了解。待蔬菜成熟,学校还让学生们将蔬菜带回家,自己烹饪后与家人分享,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成为写作文的好素材。新星小学学生家长卢妞妞说:“学校开展劳动课以后,孩子们变得很能干了,他们不仅会种菜种花,也会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变得更勤快了。”
新星小学劳技教育基地收获的农作物部分由学校食堂进行加工,作为学生们的餐食,剩余部分用于换取学校生活学习物资。这样的劳动教育不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双减”政策落到了实处。
No Comment Yet